专项活动
我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专项活动
牢记“国之大者” 建设美丽青海
发布时间:2025-03-13 14:21
  |  
阅读量:
  |  
作者:
小编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青海儿女的普遍共识,一幅山川秀美的生态画卷正在青海大地徐徐铺展……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交相辉映,让人流连忘返,这是夏日的祁连山国家公园。横跨甘、青两省的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曾几何时,人们为了换取更为充裕的生产生活资料,不惜以破坏自然生态为代价,使祁连山区域的草原和河床变得百孔千疮。

牢记“国之大者” 建设美丽青海(图1)

三江源的大美风光。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如今的祁连山“满山苍绿”,这一美丽蝶变,正是青海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见证,也是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美丽青海的生动缩影。

2024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着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构建以产业“四地”为主体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坚决履行美丽中国建设的青海责任。

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推动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美丽青海建设格局。

今日之青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深镌刻进高原大地的血脉基因。

今日之青海,乡村牧野、山川湖海“联袂出彩”,绘就出一幅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高原生态美画卷。

今日之青海,生态环境质量在较高水平上持续改善,美丽青海建设迈出新步伐。

牢记“国之大者” 建设美丽青海(图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李娜 魏雅琪 摄

以“绿”为笔 绘就美丽青海新画卷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和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今年全省两会提出,着力建设美丽青海,推动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这一部署要求我们,必须压紧压实政治责任,统筹考虑青海生态地位的重要性、生态系统的敏感脆弱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固根本、利长远、惠全国,坚决守护好“中华水塔”。

每年夏季,是青海最美的季节,如果你来到西宁市湟中区盘道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项目施工现场,定会看到青山连绵、层峦叠嶂的美景,生态河道里清澈的水流潺潺东流。

“前两年,可没有这样的景象。”在湟中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马成龙的记忆里,那时候的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景象,乱石遍地,河道大面积裸露,水土流失严重,随处可见雨水冲刷留下的印记。

2024年,通过项目实施,为湟中区共和镇盘道村、东岔村、西岔村新建污水管道26公里,配套检查井、化粪池、污水处理站等附属设施,并在东岔村设置河流缓冲带6.7万平方米,西岔村设置河流缓冲带4.3万平方米,大幅减少了生活污水进入库区,在恢复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提升库区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盘道水库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项目是青海省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东部湟水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151个分项目中的一个。

2024年,青海进一步稳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三江源国家公园进入高质量建设新阶段,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准备全面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高水平推进,国家公园占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75%,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成形,国家公园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深入实施重大生态工程,林草综合植被盖度在60%以上,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稳步增长。

实施巩固提升青海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三年行动,全省河湖长制、林草长制全面推进、协同共治,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天蓝了,水清了,植被茂密了,空气清新了……新时代的青海向绿而行、逐绿而进,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步伐。

牢记“国之大者” 建设美丽青海(图3)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黄河流域风光。张海东 摄